自2022年12月1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实施以来,全国检察机关持续加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与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5万余人,同比大幅上升;同时,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犯罪以及利用电信网络实施的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犯罪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在深入剖析这些案件的过程中,检察办案人员发现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以下显著特征:首先,犯罪模式日趋集团化,境外犯罪集团利用“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幌子,通过控制和管理独立诈骗团伙,构建出庞大且稳定的诈骗网络;其次,涉案人员呈现出低龄、低学历、低收入的特点,这提示我们应特别关注在校及刚毕业学生、未成年人和“全职妈妈”等易受骗群体;最后,犯罪手段不断更新,互联网新技术被广泛用于诈骗活动中。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不断更新,包括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购物服务、冒充电商物流客服以及虚假征信诈骗等,这些手段日益复杂且具有更强的欺骗性。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时,广泛运用“深度伪造”等互联网技术,不仅降低了犯罪成本,还大大增强了其隐蔽性。例如,他们通过面部篡改和语音伪造技术,能够轻易地冒充被害人信任的人员,通过发送视频或合成声音拨打电话等方式进行诈骗。
在资金转移方面,犯罪分子主要利用地下钱庄、“跑分”平台以及虚拟币交易等方式进行洗钱,这些方式监管难度大,资金转移途径复杂且相互交织,使得追赃挽损变得极为困难。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检察机关坚持依法能动履职,采取多项措施以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持续高发态势,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其中包括全链条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如严厉打击跨境电信网络诈骗及其衍生的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协同推动电信网络诈骗综合治理等。通过这些努力,检察机关成功会同公安部联合督办3批13起重大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并开展了多项专项行动,有力地震慑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
认真贯彻落实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赋予的公益诉讼职责,我们聚焦于重点行业个人信息保护、“两卡”管理,以及企业反诈义务的履行等方面,已立案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160余件。同时,我们加强了对未成年人权益的网络司法保护,对那些胁迫、教唆、引诱或欺骗未成年人参与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的行为,依法予以严厉打击。此外,我们还与公安部、工信部等部门联合约谈相关运营商和平台企业,督促其加强内部风险防控,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我们深入挖掘案件背后反映的社会治理漏洞,并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以协同相关部门加强诉源治理。
接下来,我们以数据赋能推动打击治理的提质增效。通过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并开发相关法律监督模型,我们初步实现了“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工作目标。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检察院研发的在校学生异常电话卡法律监督模型,就通过对在校学生持有不合理、非生活所需的异常电话号码数据的比对排查,成功督促相关部门捣毁非法买卖电话卡犯罪窝点2个,刑事立案9人,并注销了5500余张异常电话卡和关停了1000余个异常高风险电话账户。
最后,我们致力于营造全民反诈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向社会发布检察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的工作情况和典型案例,并与央视联合制作反诈系列宣传片,我们不仅彰显了检察机关依法从严惩处的决心,更推动了全民反诈浓厚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