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我们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九大防诈骗知识,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警惕,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一、网络刷单诈骗
2024年,有人收到快递包裹,内有宣传单称淘宝购物节抽奖,扫码后加入微信群,被诱导下载APP进行刷单返利,最终损失115万元。
诈骗手段:诈骗分子以“轻松赚钱”为诱饵引受害人入群,诈骗团伙成员在群里扮演不同角色,纷纷晒获利截图,营造高回报的假象迷惑受害人,直到受害人信以为真转入大笔资金参与刷单后,将受害人拉黑。或是先让受害人做几个小单子,按约定给受害人返利,当受害人尝到甜头再投入大量资金后,骗子就切断联系销声匿迹。
防范方法:不要轻信网上刷单广告内容,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钱财;不要轻易点击或扫取陌生人发的网页链接和二维码;保管好网络账号的密码以及身份证、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常用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杀毒;小心假客服用专业术语和“贴心”服务来获得你的信任;发现被骗后,应及时拨打110报警,同时要注意保留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通信记录、聊天记录等。
二、网络贷款诈骗
2024年,有人在网上申请贷款,被诱导转账做流水提升额度,最终损失125万元。
诈骗手段:凡是打着“零门槛”“无抵押”“当天放款”等旗号,以预付手续费、预交保证金、增加银行流水记录等为由,要求先行转账汇款或者索要银行卡密码、手机验证码的。
防范方法:贷款要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不要轻信那些声称可以快速放款且无需抵押的广告。任何正规的贷款机构都不会在放款前要求借款人支付各种费用。如果对方要求你提供银行卡密码或手机验证码,那一定是诈骗。
三、冒充公检法诈骗
四川西昌市的未成年王某在刷短视频时,被一名自称警察的陌生女子诱骗转账28万余元。该女子通过短视频平台与王某视频通话,恐吓其涉及诈骗案件,要求配合调查,还让王某卸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将微信零钱提现到银行卡,并点击不明链接输入验证码操作,同时删除银行扣款短信。
诈骗手段:骗子自称公检法,以电话办案的形式,说你涉嫌洗黑钱、贩毒让你配合调查,并以证明清白为由,要求你将钱打到所谓安全账户中,来骗取你的钱财。
防范方法:公检法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是绝对不会使用电话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银行卡透支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的,公检法机关及其他部门之间也不会相互接转电话。而且公检法等部门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凡通过电话、短信要求您对自己的存款进行银行转账、汇款的,或者声称进行资金审查的,请一概不要相信,以防上当受骗。
四、冒充老师向家长索要“培训费”诈骗
诈骗手段:现在很多父母都用社交软件和老师交流,近期发现有人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等媒介假冒学校教师或班主任身份,发布诈骗信息,要求学生家长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网上支付方式缴纳各项费用,致使部分家长上当受骗。
防范方法:不管是在微信群还是QQ群,家长在收到任何需要支付费用的消息时切勿急于汇款,一定要电话与老师或校方核实清楚真伪后再转账,一旦被骗,及时拨打110报警,并保存好相关证据。
五、冒充领导要求下属向其汇款诈骗
诈骗手段:凡是自称是某某领导并以工作为由,要求你以支付宝、微信、银行卡等方式向其汇款的。
防范方法:在接到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信息时,务必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不要仅凭短信或微信就轻易转账。如果对方称电话已换号或停机,应联系其亲朋进行核实。
六、红包返利诈骗
诈骗手段:凡是声称发红包就返利的。
防范方法:不要轻信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任何形式的红包返利活动都可能是诈骗。如果对方要求你先支付一定金额才能获得返利,那肯定是骗局。
七、“校园贷”诈骗
诈骗手段:校园贷套路深,诈骗分子常常谎称办理校园贷需要缴纳数千元的保险金,诱骗学生转账汇款;或者变着花样以“无条件”“低利息”等诱骗学生借贷,结果往往是用威胁、连坐等非常规手段来控制学生还高利息,本质上无异于高利贷。不良校园贷的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一些非法机构扬言“低利率”“低风险”“方便快捷”,实则虚假宣传,诱骗在校生向其借款,最终引诱学生跌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
防范方法: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要充分认识网络不良借贷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要树立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尽量不要在网络借款平台和分期购物平台贷款和购物,利息和违约金非常之高;要积极学习金融和网络安全知识,远离不良网贷行为。
八、网购诈骗
诈骗手段:一是网上购物时就遇到了骗子,多是直接交易,最后钱付了,货没收到,人也失联。对于这类,大家在网购时一定要注意在正规电商平台上进行网购,切勿进行直接转账进行交易;二是在网购完成,等待快递的阶段。真快递还没出现,冒充快递的骗子先出现了,这一类往往是打电话告诉受害人由于运输问题,快递在运输途中丢失或损坏,现在可以给予一定赔偿,“套路”一般是:点击不明链接,进入虚假网站,填入银行卡信息,卡上的钱被转走;三是在货物使用了一段时间后,突然接到自称是客服的来电,称你购买的某某商品现在查出来甲醛超标等问题,现在要统一办理退货退款,如果你上当了,骗子还是上面的套路:点击不明链接,进入虚假网站,填入银行卡信息,卡上的钱被转走。
防范方法:在网上购物时,千万不能将银行卡号、身份证信息、手机收到的在线支付短信验证码提供给陌生人,也不要打开对方传来的网址链接,不要轻信陌生的来电或短信,不要轻易转账汇款;遇到不明快递,尤其是从未给自己送过快递的“快递员”寄送的快递,要引起警惕。不清楚快递是否真的归属自己,可以通过快递公司官方渠道查询;在网络购物中如果发生交易失败现象,可以登录官方购物网站客服电话咨询,不要轻信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到的客服电话,发现可疑情况可拨打110报警。
九、冒充熟人诈骗
诈骗手段:诈骗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或随机选择,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称自己是对方好友、同学甚至亲戚等熟人设置骗局,谎称有十分要紧的事情需要用钱来应急,诱使被害人汇款、转账。
防范方法:无论是QQ、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还是手机短信收到好友或是亲友等“熟人”发来要求转账等消息时,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电话进行核实,如对方称电话已换号或停机,应联系其亲朋进行核实在聊天中如涉及汇款,一定要谨慎,以防钱财被骗。
除了了解这些常见的诈骗手段,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防诈骗能力:
时刻绷紧防范之弦,严防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诈骗不难防,不听不信不转账。
诈骗电话莫轻信,一旦遇到要报警。
网络防骗第一条,不贪便宜要记牢。
冻结财产别轻信,“安全账户”是陷阱。
天上馅饼含陷阱,电信诈骗要留心。
保护自身信息安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防范诈骗多求证,骗术再高一场空。
心莫贪,擦亮眼,绷根弦防诈骗。
积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共同提高识骗防骗能力。
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这些防诈骗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受害者。如果不幸遭遇诈骗,一定要及时报警,尽可能减少损失。同时,我们也呼吁大家将这些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诈骗手段,提高防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